出版社:華都文化
出版日期:台灣
按我瀏覽更多相關資訊
第5章 方案緣起、問題與需求評估
前言
由於社會工作服務方案的外部與內容設計大略業已如前所述,但其最重要的部分仍是內容設計。本書自本章開始,將逐一對方案內容之各要項說明之。本章乃就方案緣起與問題分析部分詳細探討並舉例說明。
另外,社區服務需求評估是在服務方案中,要了解問題之所在極為重要的過程。由於社會服務方案偏重於人類社會需求面向的供給與滿足,因此我們對於人類社會需求的滿足需有較深入的探討。事實上,需求在人類社會服務活動中,有兩個層次意義,一為市場上的需要,即demand,是要透過市場的購買行為方能滿足的需求,因此人們為了獲得此一需求便需努力賺錢,取得資金,方能進行此一過程;另一層次為need,此種需求包括市場上的需要部分,但其中另有一部分是無法自市場購買獲得的。馬思洛(Maslow, 1954, 1971)對於需求的分類(張春興、楊國樞,1980)即是此種分類法,Maslow把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大類: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相屬和相愛的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分類有些是可自市場取得,但有極大部分絕難在市場中取得,不過Maslow對於需求的分類不僅是相當廣泛,也相當難以測量,對方案之需求評量常造成極大的困難。在服務方案計畫敘述中,需求評估可另列一節於緣起與問題分析,或自成方案計畫中之一項。
第一節 方案的緣起與舉例
規劃社區服務方案時,針對社區福利問題與社區的需求描述,必須能從社區的角度來加以分析,證明解決這個問題之「重要性」與「必要性」,也為設定服務方案之目的、目標做準備。不過,「重要性」與「必要性」有一些差異,通常「方案重要性」是指本方案之執行與結果在社區民眾或規劃者的心目中所占的比例極高,強調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不必然涉及「非它不可」的意思;但是如談及「方案必要性」則係強調本方案之執行不僅是重要,也到了非執行不可、非它不可的情況,或此乃最為適當的方案等意思。因此,服務對象之危機常是應用重點。
緣起大多先描述所要服務的對象之危機為何?可用相關文獻或次級資料來引證,最標準的方法是以政府官方或私人研究的統計數字來佐證,試舉例如下:
台灣地區目前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速度相當快。根據統計,2001年11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8.79%,若以扶養比而言,約8個工作人口扶養一位老人;到了2031年,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至19.7%,僅3個工作年齡人口就需照顧一位老人,負擔相當沉重。同時,隨著社會發展與醫療技術的進步,國人平均壽命亦不斷提高,估計將由2000年男性72.67歲、女性78.44歲,至2031年提高為男性75.3歲、女性81.7歲。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老年人口不僅呈現量的增加,預期壽命亦隨之提高,老年人口將更多且活得更久,照顧服務需求不可避免地亦會提高(行政院經建會,2003)。
或可敘述如下:
根據行政院青輔會委託研究報告(郭靜晃等,2001)指出,大約12%的青少年有觀看色情刊物、逃學、吸食檳榔菸酒;7%左右的青少年有偷竊行為、離家出走、出入賭博性電玩;近5%的青少年參與幫派。另外有近9%的青少年曾受脅迫、敲詐、勒索,以及近5%的青少年受家人疏忽與虐待。今日的社會結構,由於時代快速變遷、生活型態多樣複雜化,不僅成年人難以適應,處於狂飆時期的青少年,更是徬徨失措、無所適從,於是青少年由心理的困擾形成行為困擾,繼之而來的偏差行為一一出現,不僅逃學、翹家,也身處飆車暴力中,更為滿足於物質追求而投入援助交際,黑社會也有組織地入侵校園。對此層出不窮的青少年偏差行為,令人不禁為這些可能為國家未來的棟樑捏把冷汗,更為其生命與前途而擔憂(黃松林,2003)。
接著對於解決這個問題之「重要性」與「必要性」,舉例說明如下:
青少年所要面對的,不僅是「青春期」帶來的生理問題、社會角色的轉換以及人際關係擴大的適應,更要戰戰兢兢面對升學的課業壓力。而青少年正處於成熟的過渡期,也是身心變化迅速的時期,在心智未達成熟、又缺乏獨立自主能力,正面臨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多重問題時,常遇上許多衝突、挫折、矛盾和打擊,此時若無適時妥當的處理,便易出現極多困擾行為。因應此大環境的變動與需求,實非家庭、學校所能兼顧,或青少年相關輔導機構所能給予協助,使得青少年的行為問題,成為社會治安的重要議題(黃松林,2003)。
其次,對於方案的題目是什麼,應有簡要的介紹,通常係針對方案之題目變項做說明。當然,無需把題目變項另立一節做關鍵詞的描述,但變項之意義卻有必要在此處做說明,以利讀者了解本方案所提之專業用語的意義,如「大埔社區健康營造服務方案」,其中「社區健康營造」的簡要意義為何?「服務方案」簡要的重點為何?均應在此做一扼要的說明。
另外一個極重要的內容是方案所依據之理論、經驗、實證與假設概念的簡要介紹,此即提出為什麼要提供這樣的服務方案,其服務方案主要內容與方案問題之解決有何關聯性之假設?雖然在方案的目標與目的中均要突顯服務方案之假設關聯性,但此處亦要預為準備,簡要提出二者之關係以說明服務方案推動之合理性是必要的。所有的方案均應有其實務研究理論、經驗、實證與假設概念做基礎,茲就此三部分舉例說明之。
(一)研究理論
研究理論之運用,即運用學者的研究結果所建構的理論來做為推動方案的依據,此一敘述方式最為普遍。我們可應用理論觀點突顯其重要性,例如:
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人們一生中的各個時期,都有一些基本需求,個人適應和需求滿足情形與否有很密切的關係。青少年為發展階段的青年前期,主要發展特點是:身體變化迅速、認知成熟明顯、敏感的同伴關係,有從眾性與同儕壓力,也對團體有認同或疏離問題;其基本需求包括:愛、情感、隸屬、安全、自尊、獨立、成就……等,構成了適應的基礎。基本需求又反應在其特徵上──急於掙脫家庭束縛造成親子衝突、情緒多樣無常且具爆發性、獨立的期望非常強烈,形成對家庭自主權的發展、期望與同儕建立關係,形成對同儕的從眾性。因此,青少年的家庭與同儕人際關係,頓時成了此階段的重心,如何運用家庭與同儕團體,提供適當之青少年家庭與同儕團體社區方案,滿足青少年的需求,導引正面影響,以塑造其健全人格待質,已為當前極重要的課題(黃松林,2003)。或者提出相關理論之應用,例如:
從生態系統的觀點來看,家庭與同儕團體等微系統對青少年發生極關鍵性的影響。本方案認為如能以生態系統的工作取向,在青少年的家庭與同儕團體對青少年的行為影響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下,進行處遇,並以實驗設計前後測評估研究方法、探討生態系統的團體工作取向,在了解家庭、同儕團體對青少年行為之影響下,以提出青少年處遇策略,可為相關單位提供直接服務方法或舉辦青少年團體活動之參考(黃松林,2003)。
(二)實務經驗
實務經驗之運用亦強調其策略假設的重點,通常可以透過專業人士的經驗與法令實務,來強調其方案策略之有效性。例如以下的例子便是運用法令與工作經驗,說明推動個案管理模式對發展遲緩兒童服務的績效:
1997年身心障礙保護法之修正,第十五條更將個案管理列入個別化專業服務制度,為身心障礙者實際需要提供服務,使其獲得最適當之輔導及安置。至此個案管理在早期療育之運用,已成為政府推動社會福利政策之重要一環,並陸續展開一連串推動措施,例如1997年為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所建立的「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鑑定暨安置辦理流程」中,為了使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有能力使用早期療育資源,並透過協調與策略性地倡導,使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在使用早療資源時,不僅「方便」而且「可及」,因此轉介中心對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沿用了個案管理介入模式(伊甸基金會,2001)。
(三)調查實證
事實上,最有效果的說服方式是說明本服務方案在其他地方實施的結果,經調查證明方案的實施是有效的。茲舉例說明:
根據一項針對青少年困擾行為提供社會團體工作服務後之調查(江玉娟,2001),發現在235位調查對象中,以學校生活困擾最高,其次分別為自我關懷困擾、身心發展困擾、家庭生活困擾、人際關係困擾;家庭環境與受測者的行為困擾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極少權威也極少關懷的管教態度、家庭氣氛及性別,對「學校生活困擾」具有顯著的預測力;極少權威也極少關懷的管教態度、家庭氣氛,對「人際關係困擾」具有顯著的預測力。而接受過團體工作方案服務者,在自我關懷困擾、身心發展困擾、家庭生活困擾、人際關係困擾均有明顯的降低,並達顯著性之水準(黃松林,2003)。
此三種描述如均能與方案策略假設密切結合,必能有更高的說服力。
href="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holyfree/">*以上商品說明取材於博客來網路書店, 應以博客來網路書店內容為準
留言列表